7月16日至20日,我校科技创新研学团的师生深入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发挥学校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领域的专业优势,科技赋能滇金丝猴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项目。

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雪山精灵”,其生存繁衍高度依赖完整、连通的森林廊道,保护滇金丝猴的本质其实是对三江并流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惠及与之共栖于原始森林中的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滇金丝猴最南端的栖息地,但部分生态廊道因自然或人为因素面临破碎化风险,修复工程亟需精确的“生态底图”。

为确保航测任务顺利完成,队员们结合卫星影像对保护区待测区域做了精心规划。随后研学团师生携带专业航测设备,深入地形崎岖、植被茂密的项目核心区,克服复杂地形挑战,踏勘地形地貌,了解地物分布,根据待测区范围和精度要求,确认拍摄点并规划无人机飞行摄影航线。


保护区由南北不相连的2片组成,2片间隔约11km。南片为天池片,处于云龙县中部,涉及诺邓镇、旧州镇和宝丰乡,面积 6630公顷;北片为龙马山片,与怒江州兰坪县接壤,全部位于检槽乡境内,面积7845公顷。

保护区南北两片航空摄影测量正射影像(前期采集)
目前,团队成员系统完成了天灯海平村、天池沿线、大浪坝的坐标、正射影像和三维模型采集,并绘制了地形矢量数据图,后期将继续进行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提升保护区的数字孪生底图数据精度,为滇金丝猴生态廊道修复项目装上“智慧大脑”。

保护区天灯海坪村航空摄影测量三维模型



国土空间信息学院作为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成员单位,将持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巡护监测、生态保护、廊道修复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未来注入智慧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