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要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土要闻 > 正文

用脚步丈量青春 以实践担当使命——我校深入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7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投身基层建设、服务家乡发展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增长实干本领,我校共组织5支队伍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追寻红色足迹、传承中华文脉、科技守护生态、助力乡村振兴、消防安全教育、科普知识讲座等主题,开展2025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赴红河州乡村振兴促进团

7月10日至14日,由校团委、机电工程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共7名教师、23名学生组成的赴红河州乡村振兴促进团,在蒙自市参观了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红河书院、红河州博物馆等地,探寻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和文化传承内涵,沉浸式接受理想信念教育,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与发展变化。

在绿春县戈奎乡,促进团围绕科技帮扶、文化教育、安全科普及思政实践等内容,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促进团携手校妇联“爱心妈妈”团队与学校驻村工作队员联合开展了涉及消防安全、机器人、矿石标本、垃圾分类、手工制作、书法绘画等各方面的科普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当地儿童送去知识与欢乐,现场气氛温馨活跃。 此外,资源环境学院向戈奎村儿童之家捐赠了包括古生物化石标本、地质构造模型及专业图书在内的系列教学物资,丰富当地学校的教学资源;机电工程学院师生深入农户家中,开展安全用电知识宣讲,并对部分家庭电路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切实提升村民的安全用电意识和能力;国土空间信息学院在戈奎村儿童之家举行“科技小屋”挂牌仪式,“科技小屋”将配备基础科学实验设备、科普图书及数字教学资源,定期组织师生开展科普讲座和互动体验活动,激发乡村儿童对科学的兴趣。

本次活动更将思政课堂与实践紧密结合,驻村工作队员蒋云朋老师与谭德宏老师带领促进团走进牛洞下寨乡间梯田,结合戈奎乡独特的地理环境、哈尼族传统文化及乡村振兴政策,从梯田生态保护、特色农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戈奎乡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发展路径,在田间地头为师生讲授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在近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们在服务奉献中贡献青春力量,在社会实践中体悟社情民情,不仅把科技、文化与安全知识“送下乡”,更推动我校思政“土课”走深走实。

    

赴云龙县科技创新研学团

7月16日至20日,由国土空间信息学院师生一行27人组成的赴云龙县科技创新研学团,走进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挥学院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领域的专业优势,以科技赋能滇金丝猴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项目,同时还参与全球环境基金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与变革管理项目,开展生物多样性研学活动。

队员们精心规划,携带专业航测设备,深入地形崎岖、植被茂密的项目核心区,踏勘地形地貌,了解地物分布,实施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系统完成了待测区域的坐标、正射影像和三维模型采集,并绘制了地形矢量数据图,后期将继续进行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提升保护区的数字孪生底图数据精度,为滇金丝猴生态廊道修复项目装上“智慧大脑”。在此期间,还举行了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与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校外实践基地和“科技小屋”签约暨挂牌仪式,进一步将高校的智力资源与保护区的实践资源有效结合。此外,另一支团队还深入大理州云龙县苗尾傈僳族乡、宝丰乡、诺邓镇等地的7个行政村和自然村,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交流访谈等方式,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场景、普及程度,推广普通话,记录民族团结故事,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本次研学团“三下乡”社会实践是高校以科技创新精准赋能国家生态保护战略的生动实践。团队师生以扎实的专业技能,在青山绿水间,为守护滇金丝猴的生存家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坚实的“国土”力量。

“向美同行”中华文脉传承实践团

7月14日至18日,珠宝旅游学院“向美同行”中华文脉传承实践团深入红河州屏边苗族自治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依托首饰设计与工艺、宝玉石鉴定与加工等专业优势,实践团聚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屏边苗绣的传承挑战与创新路径,联合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馆、非遗传承人及企业,以专业力量探索民族技艺的活态新生。

实践团走进新华乡阿母黑村、和平镇六斗村,触摸屏边苗绣这一“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深入屏边籍学生家庭探访,倾听张秀芬老人给实践团成员们讲解不同的纹样含义和刺绣方法。通过走访县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馆、非遗工坊及多位绣娘,实践团清晰勾勒出苗绣产业发展的双重瓶颈:传承青黄不接与产业链条配套缺失。全县登记在册的238名绣娘中,60岁以上资深绣娘占比超四成,中年骨干多外出务工,青年学习者缺乏系统深度培养。同时,精美苗绣服饰长期缺乏配套银饰、头饰等关键元素,极大限制了产品完整性及市场价值提升。县文化馆负责人唐丽梅在座谈中急切表示:“我们需要高校在技艺传承、创新设计和数字化保护上提供专业支撑。”

实践团敏锐捕捉苗绣服饰生产中产生边角料的痛点,创造性地融合屏边特有的苗银空托技艺,将这些碎片“点石成金”。首饰设计专业学生板红微和李明雪展示团队成果:“我们将废弃布料嵌入银饰底托,设计出苗绣纹样戒指、吊坠套装与发饰,解决了服饰配套不足的短板。”团队成员与当地工艺师协同创作,推出十余款兼具古老刺绣纹样与现代极简美学的首饰新品,为苗绣开辟“破圈”之路。

在省级非遗传承人陶琼莉的精心指导下,实践团沉浸式学习梳子绣、数纱绣等核心针法。在屏边长晟民族服饰街,实践团开设苗银空托非遗技艺公益课,首饰专业学生化身“非遗助教”,手把手指导年轻绣娘和苗乡青少年掌握空托技法,点燃创作热情。团队更将静态展示升级为文旅融合的动态展演,在现代商圈中和古韵悠悠的滴水苗城景区里,成员们化身“行走的非遗”,身佩原创苗绣时尚首饰款款而行。游客纷纷驻足拍摄,实现苗绣非遗时尚首饰与秀丽山水的诗意对话。

珠宝旅游学院将继续深化与屏边的校地联动,依托专业特色深耕苗绣数字化保护、拓展首饰创新边界,促进非遗与珠宝、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让古老的苗绣纹样在青春匠心中绽放于现代首饰,让课堂所学的光芒照亮乡土实践之路。

赴武定县爱国主义实践团

7月9日至11日,建设工程学院2名老师及10名实践队员组成爱国主义实践团,奔赴楚雄州武定县高桥镇,以“赓续红色血脉·助力乡村振兴”为主线,用一场“行走的思政课”交出了一份闪亮的青春答卷。

实践团走进白路镇木高古村红军长征纪念馆,泛黄照片、锈迹斑斑的步枪、感人的长征故事……同学们在讲解员带领下沉浸式回望峥嵘岁月,把“长征精神”刻进心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国家级非遗彝族民歌、酒歌与多民族服饰交相辉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场景让师生深受触动。团队还重返学校武定老校区,了解建校历程,追寻斑驳的红砖楼、挺拔的松柏树,一草一木都在诉说建校初心,激励同学们把青春写进大地。红色印记,在行走中逐渐“活”了起来。

在高桥镇海子村千亩茭白田间,实践团成员搭起“接地气”直播间,化身“新农人”,与高桥镇官方账号双平台同步开播,从茭白的种植环境到营养价值,再到花式做法……成员们逐一讲解,直播助农,让茭白“飞”出大山,实打实地服务当地农户。在高桥镇老滔村党群服务中心,实践团为12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精心打造了一场“安全嘉年华”:通过地震避险情景演示,让安全知识“看得见”;通过跳棋闯关游戏,把交通、消防常识融进童趣;在精心准备的集体生日会上,小寿星吹蜡烛、收礼物,在温暖中学会自护,孩子们带着笑容把平安习惯带回家。

三天两夜,青年师生用脚步丈量大地,用专业赋能乡村,用真情守护童真,让“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在武定山水间回荡。


商务信息学院“三下乡”实践团

7月11日,商务信息学院组织2名教师和20名学生组成的“三下乡”实践团赴红河州蒙自市开展为期4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蒙自市东村,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两个专业的学生组成联合服务队,开展“金融反诈+智慧助老”双主题服务活动。活动中,同学们化身“反诈卫士”,通过案例分析等形式,向村民揭露“网络刷单”“冒充公检法”等常见骗局。同学们还运用统计学知识梳理诈骗数据特征,制作《农村地区高发诈骗类型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防范要点,现场发放定制版《防骗手册》,为社区治理注入青春智慧。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则搭建起“智慧课堂”,化身“临时孙辈”,以“一对一”陪伴教学化解老人面对智能设备的畏难情绪。针对村里老人多数使用老年机的实际现状,实践团队员们也及时调整策略,用步骤分解图、口诀记忆法等创新方式,细心教学老年人们常见的话费充值、短信发送、电话拨打等功能,让30余位老人掌握老年机使用基础技能。

在“探寻记录之美+非遗艾草锤制作”实践活动中,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专业学生组建“光影服务小队”,为村民免费定格美好瞬间。该专业的同学锁思羽对此感悟颇深:“当我看到乡民拿到照片时脸上洋溢的笑容,我内心满是成就感。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专业知识不仅是书本上的理论,更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力量。未来,我会带着这份热忱,用所学创造更多温暖。”在非遗艾草锤制作环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同学化身“非遗引路人”,带领乡民体验传统技艺。过程中,他们记录下艾草入囊的轻柔、棉线缠绕的专注,为手艺留存影像档案,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实践团成员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心用情服务村民,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践问题中去,展现了我校青年学子的风采和担当。

商务信息学院赴蒙自市爱国主义实践团还先后前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纪念馆、西南联大先锋书店和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在实地参观学习中,感受红色历史的脉搏,汲取青年奋进有为的力量。在碧色寨,实践团成员开展了红色人物访谈活动,挖掘红色人物,聆听景区一位七旬讲解员的岁月往事,老人的经历,串联起碧色寨从岁月沉淀到旅游发展的世代变迁,为实践团呈现出鲜活的地方历史图景,也激励着大家把这份对历史的敬意,转化为传播红色文化、践行青春使命的动力。

这个暑假,国土学子奔赴各地,用脚步丈量青春,以实践担当使命,发挥专业优势,创新育人形式,助力乡村振兴,把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答卷写在祖国大地上。


版权所有 ©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电话:(0871)-68160123


地址:云南省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观山邮编:652501

云教ICP备1109002滇ICP备16008824号-2